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史一
Chinese History(Ⅰ) 
開課學期
107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1009 
課程識別碼
103 101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2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10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71Hist1009_EC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中國史作為一門通史知識,主要關注中國文明和政治的歷史。然而,歷史的主體是人,基礎是地。所謂人,包括芸芸眾生和各方面的菁英,也包括族群的互動和人口的流動;所謂地,包括由自然與人文因素緊密交織而成的地理和生態。這些現象複雜而多變,時間則是串連一切不可或缺的線索。

就時間跨度來說,這門課主要從新石器時代的誕生開始,直到元朝結束,涵蓋超過七千年的歷史流變。不過,時間又包括縱、橫兩面。縱的方面,許多議題有其自身的始末,沿流溯源,前後斷限不一。橫的方面,每一時代都有自身的格局,而且結構不一,地域不齊。歷史的討論必須涵蓋各時期的中心/多中心與邊陲,及與周邊、遠方的互動。

在這門課程裡,面對上述縱橫維度的若干議題,將經由閱讀、講授、討論,以及多種探究性的實作,認識基本的知識內涵,進行理解和思辨。 

課程目標
知識的探索,是思辨發展的歷程,包含了種種疑問、解謎釋疑的嘗試、以及對話爭辯的歷程。善用歷史學的知識與方法,努力破除成見,洞悉癥結,掌握歷史之流遠近深淺的多種動因,可說是學習歷史的人共通的理想。其開端,則是要探索歷史內容的種種個性。

時間綿長、地域遼闊的中國,人文和歷史都具有豐富的面貌。讓同學能認識和探討中國史多方面的問題,對相關知識的發展具有鳥瞰的眼界,又能有著親切的體認、獨立的思考,是這門課程的具體目標。這些能力應有助於為今後的世局排難解紛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,期待有志者的領悟和努力。 
課程要求
理解知識、批判知識、更新知識,能有理有據、合乎分寸的相信和懷疑,是進入知識殿堂所要追求的具體能力。結合閱讀、講授、討論和實作,是培養相關能力比較有效的機制。因此,我們要求選課生能積極的投入課程的相關要求:

1.每週有指定讀物和作業,在上課之前完成。
2.參加每週討論課。
3.提供一次分組專題報告。
4.校外參觀一次。(暫訂11月24日週六)
5.三次考試。(第7週、13週和18週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09:00~10:00
每週二 09:00~10:00
每週一 09:00~10:00 備註: 研究室:國青大樓431室〔歷史系三十九研究室〕,電話33669528 
指定閱讀
錢穆,《國史大綱》,1940初版,1993修訂二版
錢穆,《國史新論》,蘭臺/東大/聯經
錢穆,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》,蘭臺/東大/聯經
梁庚堯編著,《中國社會史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4
閻步克,《波峰與波谷: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09
陳寅恪,萬繩楠整理,《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》,臺北:知書房等
周振鶴,《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98
唐長孺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》,武漢大學等 
參考書目
傅樂成,《中國通史》,大中國(1977修訂版)
許倬雲,《萬古江河: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》,臺北:漢聲,2006
張傳璽等編撰,《中華文明史》(四卷),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6
劉煒編著,《中華文明傳眞(十冊)》,香港:商務,2001
張蔭麟,《中國上古史綱》(臺北:里仁、華岡、正中)
呂思勉,《白話本國史》,上海商務,1923初版/上海古籍,2005

周振鶴,《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》,上海人民,2005
葛劍雄主编,《中國人口史》,上海:復旦大學,2000
杜正勝,《新史學之路》,臺北:三民,2004

劉莉、陳星燦:《中國考古學: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》,三聯書店,2017
許宏,《最早的中國》,科學,2009
林澐,《商史三題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18
李峰著,吴敏娜等譯,《西周的政體》,北京:三聯書店,2010
童書業,《春秋史》,上海:開明,1947/上海:上海古籍,2003校訂本
楊寬,《戰國史》,臺北:臺灣商務,1997增訂版
沈長雲、楊善群,《戰國史與戰國文明》,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文獻,2007
梁雲,《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:考古学的視野》,北京:文物,2008
楊建華: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》,北京:文物,2004
王子今,《秦漢史:帝國的成立》,臺北:三民,2009
王仲犖,《魏晉南北朝史》,上海人民,1979

王明珂,《游牧者的抉擇 : 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》,臺北:中研院、聯經,2009
守屋美都雄著,錢杭、楊曉芬譯,《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》,上海古籍,2010
川勝義雄著,徐谷芃、李濟滄譯,《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》,上海古籍,2007
谷川道雄著,李濟滄譯,《隋唐帝國形成史論》,上海古籍,2004
黃永年,《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》,上海書店,2004
梁庚堯編著,《宋代科舉社會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4
梁庚堯著,《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4
鄧小南,《祖宗之法:北宋前期政治述略》,北京:三聯,2006
蕭啟慶,《內北國而外中國:蒙元史研究》,北京:中華,2007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考試(三次) 
50% 
 
2. 
作業 
30% 
 
3. 
課堂討論 
20% 
無正當理由而三次不到者,學期成績不能及格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0  導論:關於歷史、中國與中國通史。課程介紹。 
第2週
9/17  新石器時代與複雜化社會 
第3週
9/24  中秋節假期 
第4週
10/01  殷周文明,及傳說與經典中的古典時代 
第5週
10/08  春秋戰國:社會變革與文明蛻變 
第6週
10/15  秦代一統(附論郡縣與律令制度) 
第7週
10/22  先秦諸子與知識革命(附論古代神話).第一次考試 
第8週
10/29  兩漢新莽:一統帝國的典型與變革(附論禪讓與革命的理念與實際、古代經濟與貨幣) 
第9週
11/05  三國兩晉:一統崩解與士族時代(附論中國歷史上的士人階層) 
第10週
11/12  從五胡到北朝:北方族群的差異、融合與秩序重建 *討論課3 
第11週
11/19  南朝政經新局:長江流域開發與移民問題(附論南北交流) *討論課4 
第12週
11/26  隋唐:再造一統的探討(附論貨幣史與經濟史)*討論課5 
第13週
12/03  中世思想、宗教和藝術.第二次考試 
第14週
12/10  社會生活史 *討論課6 
第15週
12/17  唐與宋:社會文化史的分水嶺 *討論課7(分組報告預備) 
第16週
12/22  (12/29調整上課日)分組報告 
第17週
12/24  遼金西夏元:游牧帝國與被征服的中國(附論交通史、東亞史與世界史視角) 
第18週
1/7  第三次考試.綜合討論